
法律是照进现实的光,教育是润泽心灵的泉。邓华是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名普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是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二十二年前,她怀揣着对教育的向往、对学生的热爱和对法学事业的热忱,走进绵师这个大家庭,开启了她的教育生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邓华从来不是刻板严厉的教师,她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等待发芽的种子,需要不同的关怀和培养。她的课堂充满了互动与启发,讲究因材施教,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教育如同种树,重点在于创造一片肥沃的土壤,让他们自由地生长。”
匠心育才:赛场内外的“金牌导师”
四川省大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比赛一直是绵阳师范学院十分重视的比赛,每年备赛期间,邓华的名字是学生心中的“定心丸”。自她指导以来,学校在“学宪法,讲宪法”比赛上不断取得骄人的成绩,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以及三等奖7项。不管是素养比拼,还是演讲赛场,邓华都倾情奉献,积极投入,因此同学们都期待着能够被邓华指导。邓华是一个慧眼观心的老师。参加2023年四川省“学宪法,讲宪法”素养赛道省级决赛的刘洋辰同学回忆,在备赛的过程中面对大量晦涩冗杂的法律知识和高手如云的选手,压力如排山倒海般袭来。每当刘洋辰遇到困惑时,邓华总会及时发现,如同朋友之间聊天一样安慰她:把比赛看成一场与自己的赛跑,不要放大别人的优点,和自己比。
邓华践行“授人以渔”理念,以严爱相济的教学智慧培育英才。参加全国第九届“田家炳杯”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的李杰回忆,在备赛过程中,面对哲学板书设计难题,其涂鸦式初稿因缺乏实操性被邓华否定。邓华深夜点拨手工创作思路,启发李杰制成伞状立体教具,将抽象理论具象化颇受好评。备赛期间,她坚持“追交作业—速改反馈”的精准指导模式,用“磨剑精神”雕琢细节,助力李杰斩获国家一等奖的佳绩。邓华还同时担任绵阳师范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研读社和大学生自我教育宣讲团指导老师。严苛的专业锤炼与温暖的人文关怀交织,正是这份对教育的赤诚之爱,让邓华成为照亮学生前行之路的燃灯者。
春风化雨:让每颗“种子”向阳生长
站在讲台上的邓华像太阳一样闪闪发光。她常说“作为教师,要胸中有沟壑,眼中有光芒,心中有力量。”时代是变化的,我们要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课堂。运用超星平台不仅可以增加课堂互动率,还可以通过发送弹幕、线上讨论,手机抢答等多种方法参与课堂互动,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邓华讲授知识很有特点,她不会把法律条文直接扔给学生,而是给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寻找答案,打通知识脉络。在宪法学课堂上以案说法,印象最深刻的案例:外地学生利用周末到峨眉山去旅游时发现所购门票是40元,而峨眉山当地的学生买门票才10元,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针对这一案例邓华让学生们自由组成两组辩论选手,双方辩手在这个案子上是各抒己见,唇枪舌剑,辩论的火苗猝然点燃,教室迅速分裂成两股思潮的战场。在一番激战后,邓华老师给出了学界的观点,一一解答同学的疑惑。该案例贴合本节课内容,又对于学生有教育意义。在和学生有观点不一致时还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与学生交流。
这样的场景在每堂课都会上演,当PPT上出现案例时同学们已经出现了一种“默契”,不需要邓华让同学们自主讨论,同学们已经开始跃跃欲试,争先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许就是邓华给足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真正做到了师生合作的一堂课。
初心如磐:笃行致远践真知
邓华总说她喜欢校园,享受和同学在校园的感觉。在大学里教书的同时做些实事,这是她的初心,亦是她一直坚持的理念。邓华十分热爱学术,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她坚信“学到老,活到老”,无时无刻不在汲取知识。教学之余,邓华不忘科研,到目前为止,她出版著作1部,参编教材4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教育部、省市级课题40余项。
在绵师任教的二十多年里,她未曾停止前进的脚步,为响应学院在加强课程设计、突出教学重点的要求,邓华坚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积极设计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最佳状态方案。在工作繁忙之余,还积极参加省市校各级别比赛,如: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教师“精彩一课”,四川省省级金课评比,绵阳市大中小幼思政微课等比赛。学生评价她是一位有情怀,守初心,有魅力的好教师。
近年来,邓华自觉主动担当起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民主之间的桥梁,坚持把理论从象牙塔带到人民群众中,尽管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的繁重,她还是积极为学校、党政机关、部队做形势与政策报告、中小学思品课改革等讲座50多场;为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长期深入绵阳市各中小学听课调研、磨课示范,构建“共学—共研—共享”联动机制,促进大中小学在思政课知识体系共建、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手段共用等方面一体化,发挥高校辐射引领作用。自2016年以来,连续八年参加绵阳市人大法制委立法起草工作,积极为地方立法献言献策。
在教书育人的路上,邓华一直在无悔奉献、默默付出,践行师者的责任与担当;在授业解惑、诲人不倦中坚守教育本色;在教学教研中漫漫求索。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应该要以邓华为榜样,争当“四有”好老师,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做好引路人的角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邓老师说,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开局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高教教师要始终牢记立德树人初心,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卓越的工作成效迎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在未来发展中要紧密围绕学校发展大局,深耕教学科研沃土,全面提升育人质量,为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邓华,党员,法学硕士,绵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法学、思想政治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曾先后荣获四川省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提名奖,四川省金课立项等省市校各级别荣誉称号20余项。四川省国培入库专家,四川省反邪教宣讲团讲师,四川省双百法治专家,四川省中小学思政课面试考官。绵阳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地方立法咨询和备案专家,绵阳市党员教育入库讲师,“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特聘专家,绵阳市委党的二十大报告宣讲团成员。
(来源:党委宣传部 采写:大学生通讯社 邓艺 编辑:张杰 审核:陈强)